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加快发展绿色金融 为经济

来源:新金融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人民网原创手稿 人民网北京6月25日电(记者杜燕飞)“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体制变革。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都离不开金融

来源:人民网原创手稿

人民网北京6月25日电(记者杜燕飞)“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体制变革。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对于金融体系的绿色转型本身,也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大考验。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聚焦碳实现和碳中和目标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会上表示,“十四五”是关键碳达峰期和窗口期,保险业应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机遇以及碳峰值和碳中和带来的挑战

从机遇的角度来看,一是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产业、能源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是绿色低碳技术、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相关投融资需求持续增加,银行业保险业将迎来新的发展业务增长点。

二是为绿色转型提供新动力。银保机构不仅可以为绿色低碳发展“赋能”,绿色转型更能提升金融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包容性。

三是提高金融体系的气候适应能力。在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的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将不断提升,整个金融体系将更具韧性、更安全、更可持续。

四是为参与国际合作创造新机遇。银保机构践行绿色投融资理念,可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得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支持,塑造良好形象,树立竞争优势。

周亮也指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也给我国银保机构的业务转型和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要根据形势变化进行战略调整,确保对环境友好、气候友好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激励。另一方面,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会改变资产估值和市场预期,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和项目逐渐退出,存量信贷资产质量面临恶化压力。

“因此,银保机构必须坚持制度理念,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期的关系,加快发展规划、业务方向和服务的调整。将业务创新、前瞻性气候环境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应对。”周亮说。

绿色金融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周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银保监会加强监督指导,持续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助力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1.59万亿元,规模和资产质量总体良好均居全球第一。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3.2亿多吨,减少二氧化碳当量7.3亿多吨。绿色保险保障功能不断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重金属、石油化工、医药废弃物等20多个高环境风险行业。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和窗口期,银行业和保险业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周亮说。

一是健全的规则和标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的制度框架,形成与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重控制相匹配的金融政策安排。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指导金融机构综合测算碳足迹,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为规范发展提供方向和依据。

二是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应用。探索并购融资、气候债券、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发展污染权、碳排放权等质押融资服务。发展碳交易市场,提高碳定价有效性和市场流动性,稳步开展碳金融产品交易。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差异化保险费率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活动风险保障能力。

三是加强风险管理。要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的碳排放。改进客户信用管理,将碳绩效和碳定价纳入信用管理流程。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应对气候环境风险的能力。探索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碳减排和环保政策形成的风险敞口,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四是完善监管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监管,优化市场准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支持创新商业模式,把握污染减碳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将绿色转型进展纳入银保机构日常监督评价。完善监管指标体系,探索适合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计量方法,实行有别于传统形式的差异化监管,确保银保机构安全稳定运行。

文章来源:《新金融世界》 网址: http://www.xjrsjzz.cn/zonghexinwen/2021/0625/968.html

上一篇:金融枣军铿锵发声|王炳华:根植枣庄 服务枣庄
下一篇:港交所称绿色金融将成为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基

新金融世界投稿 | 新金融世界编辑部| 新金融世界版面费 | 新金融世界论文发表 | 新金融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